第六章 读书笔记 · 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

第一节 内容解读

增长黑客是什么?


  增长黑客是一个近年来产生的新的工种,它日常所做的工作和产品经理的工作有些类似。

  传统的产品经理负责产品功能的设计,他们更多的是以解决用户需求、痛点为导向的,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若只是满足了用户的需求,钱并不会滚滚而来。

  为什么?因为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除了要设计需求外,还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

假设你有一个地图产品,目的是解决用户出行的需求,在解决了用户核心需求后,你为了让产品盈利就围绕着出行,设计了一系列的变现手段,比如在线打车、订票(车票、景点门票)、预定酒店等等,这些功能看起来都很棒、很合理,但是就是不赚钱,问题可能出在哪?
你是否关注过每个功能的使用率?
你是否知道用户的关键路径漏斗在哪一步流失的最多?
你是否针对一个功能进行AB测试,并得出该功能确实是用户所需要的?

  但是当一个项目足够大的时候,一个产品经理的精力无法兼顾项目的方方面面,所以产生了一个分支工种“增长黑客”,这样产品经理就可以专注于设计需求,而数据的搜集和分析由“增长黑客”去做,一旦“增长黑客”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可以优化的地方,就可以安排程序员进行优化。

  也就是说,程序员除了要听产品经理的话,以后还得听“增长黑客”的话。

  由于“增长黑客”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工种,所以目前相当一部分公司的产品经理仍然同时担当着“需求设计+数据分析”的任务。

增长黑客具体干什么?


  简单的来说,有如下几点:

1、搜集产品的各类指标数据(留存、功能使用率、关键路径漏斗等)。
2、从上一步搜集到的数据中,分析并找出现阶段最紧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做出合理的假设。
4、依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AB测试。
5、收集并分析实验结果,然后将结果带入到下一轮实验中。


  具体的来说就是:

增长黑客以数据为引导,以实验的方式,系统性的在用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用户获取、激活、留存、推荐、变现、回流),寻找当下性价比最高的机会,对某一项指标的数据进行提升。


  即“实验驱动增长”,其实任何事情都是一个实验,通过它,你要么实现增长,要么学到经验。

北极星指标


  当你搜集完毕产品的各类指标数据后,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针对这些地方你也有一些想法,那么、是不是接下来就应该快马加鞭、多管齐下的开始行动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增长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尝试的方向和技巧有很多,在做增长时,很容易就陷入扔飞镖的陷阱:

希望同时有多个飞镖扔进靶子中。
但实际上,做增长和做其它许多事情一样,符合二八定律,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对增长推动最大的事情,可能就那么一两件。增长成功的秘诀不在于同时做很多事情,而在于找到杠杆率(性价比)最高的那一两件事。

  换句话说,找到“做什么”、“怎么做”,比“做”本身要重要的多。


  什么是北极星指标?

北极星指标,之所以叫北极星指标,是因为这个指标一旦确立,就像北极星一样在闪耀在天空中,会指引全产品的人朝着一个方向前进。
如果没有北极星指标,很容易出现队伍的劲不往一个方向使的问题。

  因此,找到产品增长的北极星指标,是做增长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定义北极星指标

  下面只是简单列一下书中提到的6个标准,至于标准的详细介绍,请自行阅读原文:

1、你的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指标可以告诉你,用户体验到了这种价值了吗?
2、这个指标能够反映用户的活跃程度吗?
3、如果这个指标变好了,是不是能说明整个产品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4、这个指标是不是很容易被整个团队理解和交流?
5、这个指标是一个先导指标还是一个滞后指标?
6、这个指标是不是一个可操作的指标?

  寻找北极星指标也不是一个只有唯一解的数学题,很多指标之间都有相关性,选择哪个并没有本质区别,你的目标是为你的团队找到现阶段最适合的聚焦点,让大家齐心协力。

关键行为漏斗


  做增长,数据是非常有用的武器,但是许多公司在创始初期,往往把数据的重要性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觉得要先把代码写好,把产品完善,等到这一切“更重要的事”做完了,再回头来考虑数据的问题。

打个比方,假如你要开一架飞机上天,这架飞机看起来一切都好,也能飞的起来,只是没有仪表盘,看不到当前速度,也不知道外界的气压,更不知道还有多少油,你还敢开吗?

没有设置好基本的数据监测看板就上线的产品,无异于“盲飞”。
你可能能飞起来,却不知道一切在变好还是变坏,如果要改,应该改哪里。


  这里所说的数据,其实是“用户行为数据”,即当用户点击某个按钮或者打开新界面等时刻都会记录一下,并将它们发送到服务器,以供后续的数据分析。

  而“关键行为”则是指,用户从初次接触产品,到最终成功使用产品的核心功能所做的步骤,而“关键行为漏斗”则用来展示有多少用户能成功通过这些步骤。

打造一个增长仪表盘


  打造“关键行为漏斗”能让你迅速了解用户旅程中各个步骤的转化效率。当了解了这些步骤之后,增长团队逐渐的需要检测更多的指标。就如同飞行员需要一个仪表盘一样,增长团队也需要一个自己的仪表盘,通常仪表盘需要包含如下信息:

1、北极星指标:数值及趋势
2、增长模型关键指标:新用户激活率、老用户留存率、盈利情况等。
3、关键细分指标:比如关键行为漏斗、一些重要流程的漏斗等。
4、重要用户分组:按渠道分、按新老用户分等。

LTV > CAC


  做生意的本质是什么?

利润 = 收入 - 成本

  这个道理放到产品研发上就是,用户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为我们创造的价值(Life Time Value, LTV)需要大于新用户的获取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CAC)。

  举个例子,小明做个游戏,他为了拉取新用户去学校里发传单,传单成本是5元,发出去100张,一共拉来20个用户,那么每个用户的获取成本就是25元。如果接下来这20个用户在玩游戏期间,通过应用内购买、点击广告等形式让小明平均从每个人身上赚了至少25元,那么“大学发传单”这个用户获取渠道就可以接着用。

  许多公司由于有“融资”续命,往往容易陷入“花钱买增长”的狂热,但随着资本市场的降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创业者开始强调回归根本了。另外,除了LTV要大约CAC外,LTV/CAC的比值也是商业模型盈利能力的本质体现。在投资时,很多风投公司会希望创业公司的这个比值大于3。

用户激活


  用户激活指的是用户从首次打开你的产品到第一次使用关键功能的这段过程。

  为什么很多增长意见领袖对新用户激活如此重视?因为如果新用户激活做的不好,就没有后续的使用了。

首先,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应用在三天内就流失了超过75%的新用户,在一个竞争激励、充满同质产品的市场拼杀,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然后,新用户的注意力窗口很短,受到的干扰很多。一款产品在用户决定尝试后,只有有限的时间让用户感受到价值,从而把他转化为长期用户;如果用户尝试了,然而因为没有弄明白怎么用或者没看出来产品的价值所在就流失了,想挽回他们可能比重新获取一个新用户还难。
其次,新用户激活具有放大效应。一般来说,用户的留存百分比是按照一个平滑的曲线逐渐下降的。早期的用户激活率提高一点点,可以传递到后续的留存曲线上。


  Aha Moment
  Aha Moment 翻译成中文是“惊喜时刻”,是用户第一次认识到产品的价值,从而脱口而出“啊哈,原来这个应用可以帮我做这个啊”的那个时刻。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他区分了那些从产品中发现价值和没发现价值的用户。
  因此对于一个新用户,你应该“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们迅速达到这个Aha时刻,从而开启进一步转化为长期用户的可能。


  新用户激动指数

  设想一下,有一天,老王正在网上闲逛,看到了你的应用的广告,觉得有意思就点击了下载,下载完毕后,当老王第一次打开了你的应用。

此时,老王作为一个潜在的产品用户,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节点上。
一方面他已经做出了决定,他有比较大的动力来弄清这个产品是怎么使用的,看看能不能兑现广告上说的承诺。
另一方面,他经历了看广告、跳到商店并做出决定下载的过程,浪费了不少感情和时间,他的能量条也有一定的损耗。

  为了让老王能顺利的到达Aha时刻,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激动指数”的概念。

用户的激动指数是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简单来说,代表了用户有多大动力在某个时刻完成某件事。激动指数为100表示用户下定决定排除万难也要去完成的事情,比如春节买火车票,就算让你熬夜买票你也会照做。
激动指数为0就是用户要么完全不感兴趣,要么已经精疲力尽,频临放弃的边缘。在这个时候,一点点的挫折和困扰都会令用户彻底放弃。

  比如老王刚点击广告时,激动指数为100,随着下载、看评论、等待安装的过程,这个指数下降到了80。然后他就经历了如下噩梦:

下载完成后,一打开应用发现要注册登录,一下子头大了,激动指数下降到65。
不过好在注册的过程不麻烦,所以在这个步骤里只下降了少许,变成60。
进入到主界面后,突然弹出一个“允许显示通知”的对话框,老王心想,我还没搞懂怎么回事就让我授权,逗爹呢?带着一丝不爽,点击了“以后再说”,激动指数下降到40。
说时迟那时快,又来一个对话框要求老王“同步通讯录”,老王心想“我去你妈的,要我的通讯录,你配吗?”,点击了“以后再说”后,激动指数下降到20。
好不容易看到产品界面后,面对没有任何引导的空白界面,老王陷入了绝望,直接怒删了。

  从老王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产品发布后,我们应该多找一些人,让他们走一遍新用户的激活流程,观察并记录这些人的行为,看看在每一步骤哪些元素能增加激动指数,哪些能减少,最终加起来再看看激励指数是正的还是负的。

数据不是万能的


  做增长,数据是非常有用的武器,但是我们有时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总是从数据的角度想问题,却忽略了每个用户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活人。

比如一个应用的数据分析显示,如果新用户看了某个引导视频,长期留存就会好,和用户访谈之后发现,不是因为看视频这个行为本身导致的留存好,而是因为视频中详细的介绍了某一关键功能的使用,对于新用户来说特别有价值。
所以,激活的关键不是让所有人都去看这个视频,而是设计一个好的新用户引导流程,让用户学会使用这个关键功能。

  所以,很多时候数据只能告诉你是什么,不能告诉你为什么,这个时候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定性数据,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节 总结


  最后来总结一下,增长的流程:

首先根据北极星指标,找到目前对这个指标影响最大的领域,比如新用户激活,然后对这个领域进行分析,找到突破点,产生一系列可能的实验方向和想法,然后快速进入到实验迭代阶段,以一两周为一个周期设计实验,产生实验想法后,给实验安排优先级,然后开发和上线实验,分析数据结果,把结果带入到下一次的实验中,并在全过程中关注指标的变化趋势。


  另外,产品初期是不太需要增长黑客的介入的,因为此时产品还没有成型,或者没有达到产品——市场契合,盲目的追求增长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