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书籍介绍
《刻意练习》是2016年11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
作者的核心思想是:
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普通人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将自己的技能训练到专家级水平,天才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作者围绕这个核心思想,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进行刻意练习,以及举出了众多的案列来证明这个观点。
豆瓣书评
笔者在正式阅读《刻意练习》这之前,去搜集了一下豆瓣的书评,这样可以让自己有目的去快速阅读它。
@陈慧欣欣 - 原文连接
当所有人都以为能力出众源于“天赋”时,他通过研究众多天才童年受过专业训练的经验证明——天才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这种提高技能的黄金标准被定义为「刻意练习」
@苏听风 - 原文连接
作为一个写作者,偶尔我也会有些认命式地认为写作这件事,也是占有相当一部分天赋因素的。每当我读到像张爱玲、汪曾棋、林语堂他们的一些简练、优美的句子的时候,心中不免要赞叹:他们天生就是写作的料啊。
最近看《刻意练习》,却颠覆了我的这一想法。
在这本书中的第六章,作者提到了伟大的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方法,让他从一个平庸的写作者最终变成了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
由此可见,写作的才能并不是天生就有了,它是需要长期大量练习得来的。也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刻意练习》。
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99%的努力加1%的灵感。
内容解读
接下来笔者会把从网上搜集到的各路大神的读后感记录下来,其中也会包含笔者自己的理解,方便以后复习。
什么是刻意练习
人在练习自己的技能时,其实可以分为有目的和无目的两种状态。
无目的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并把目标分解,并制定一个计划,这样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
举三个例子:
(1)你在家做了10000个小时的饭没有成为大师,在新东方学习了三年,高薪就业了!
(2)你打王者,不看地图不支援,出门就是干,这样打多少局都成不了高手。高手都是各种计算,揣摩对方下一步要做什么,计算技能CD时间等。
(3)你五年工作经验了,但这五年中做的事情都是简单重复的,能力没有随着工作时间而增长,找工作自然不好找。
刻意练习几个特点:
(1)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无脑的重复练习不管事。
(2)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技能的方法,或者找一个靠谱的导师。
(3)需要在每个阶段都设立目标,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目标。
(4)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的调整的努力。
(5)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再举个例子:
比如想要提高英语水平,无目的的练习可能觉得每天背50个的单词,每天坚持,就会提高英语水平。
而有目的的练习会首先定义提高英语水平的目标是什么,也许是考雅思7分以上,也许是考六级600分以上,会把目标进行分解,听力要达到什么分数段,阅读要达到什么分数段,那么要达到这些分数段应该制定怎样的练习计划。
有目的的练习者进行了一段时间练习之后,会发现自己哪个部分存在不足,也许是听力,也许是写作,又或者是口语,于是有重点的进行改进以便于最终目标的实现。
最后当练习达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小有成就,在做英语真题时发现正确率已经达到90%了,这时候就需要走出舒适区了,虽然是达到了某一个阶段的目标,但是在阶段之外,还有更大的目标去实现,所以此时切不可以留恋舒适区哦。
本节参考阅读:
什么是心理表征
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有些人的表征比其他人更详尽、更准确,比如能描述出画中的蒙娜丽莎在哪里坐着,以及她的发型和眉毛等。
假设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狗,那么“狗”这个词,对你来说真的没什么意义:
当有一天有人告诉了你狗是什么样(身上长毛,有四条腿,喜欢吃肉,喜欢群居等等),且你也见到了狗,你就对狗建立了心理表征。当你听到这个词,不必搜索记忆,便能想起关于狗的各种细节;而且,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即时访问。你不仅将“狗”这个词添加到了你的单词库之中,而且也添加到了你的心理表征集之中。
刻意练习和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技能,而提高技能和心理表征又是密不可分的:
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循环: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与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表征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使得人们可能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
将杰出人物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通过多年的练习,他们针对本行业或领域中自己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表征。
比如:
1、在象棋比赛期间,选手们可能遇到各种局面,当对手走出一步棋的时候,他们的心理表征使他们能够在自己认知的范围内,识别出对手的意图,并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决策。
2、在篮球比赛期间,队员是不是传球、向谁传球、什么时候传球,诸如此类。能够比别人快1/10秒的时间做出正确决策,可能就意味着赢与输的差别,比如,这减少了传球被断。
3、没有经验的攀岩者则必须有意识地思考每个把手适合哪种抓握方法。经验丰富的攀岩者使用心理表征来自动分析把手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快地攀岩,而且掉落的概率也更低。因此,更好的心理表征,带来了更加杰出的表现。
因此,新手与专家之间的差别,可以理解为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的差别。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通过进行刻意练习,来产生相应的心理表征,然后想法办去验证这个心理表征的正确性,并通过验证的结果来调整下一轮刻意练习的方向。
一万小时法则
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平均起来,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比那些优异的小提琴学生花在训练上的时间明显多得多。
那是不是说,现在流行的“一万小时法则”
是完全正确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万小时法则”
的内容为: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法则所揭示的观点是正确的,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
但这个法则其实是有问题的:
1、不同行业中,达到大师水平所花费的时间是不一定的,有的行业不需要一万小时,有的行业可能更多。
比如,你必须花1万小时或更长时间来练习,以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小提琴家、国际象棋大师或高尔夫球手,其原因是,你将与之比较或竞争的那些人已经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来练习。
2、付出足够多的练习时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练习方法,以及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的调整,否则就成为前面说的无目的的练习了。
练习时的注意事项
作者列出了如下几条建议:
1、专注和投入至关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并保持健康。如果你疲倦了或者生病了,就更难保持专注,更易分心走神。那些难以在早晨开始练习的人们,往往没有获得足够的睡眠。
2、将练习课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左右。如果比那个时间长得多,你将无法保持高度的专注。
3、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保持动机
保持动机也许是每个投入到有目的训练或者刻意练习中的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作者同样给出了如下几条建议:
1、将漫长的旅程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每次只关注其中一个,可以在每次达到一个目标时,给自己小小的奖励。
2、你要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比如将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所有人聚集起来,提高你的放弃成本(事是你挑头的,你轻易的放弃了,就肯定不合适了)。
3、一旦你已经练习了一段时间,并且可以看到结果了,同时也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与崇拜,这时候技能本身就可以成为你动机的一部分。
怎样解释天生才华?
按照作者的说法,我们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训练,同时进行及时的反馈搜集和训练方法调整,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大师。
但是有的朋友就会有疑问了,难道就没有哪些人真的不必如此努力,依然能够比别人做得更好吗?就没有哪些人天生就不具备某些方面的才华,以至于不论他们多么刻苦训练,也永远掌握不了这些技能吗?因为在所有关于人类天性的信念中,持续时间最久、也最根深蒂固的一种信念便是:在确定人们的能力时,天生的才华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于连王者荣耀里的诸葛亮都说“如果努力有用的话,还要天才做什么”?
但是作者在研究了各行业大量杰出人物后,却给出了一种迥然不同的解释:
尽管具备某些天赋的人,智商可能在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时具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优势变得越来越小,到最后,练习的时间与质量反而在决定人们的技能变得多么熟练时,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以国际象棋为例,在年幼棋手之间,智商的高低与棋艺的高低相关联,但在已成年的参加比赛的棋手,以及大师和特级大师之间,则不是这种情况。这一解释对我们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仅适用于国际象棋棋手棋艺的精进,而且适用于任何一项技能的发展与提高。
也就是说,最终区分两位棋手的最重要因素不再是他们的智商(包括他们的视觉空间能力,或者甚至是记忆力或处理速度),而是心理表征的质量与数量,以及他们可以多么有效地运用这些表征。
实上,许多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其智商甚至还达不到门萨俱乐部的加盟标准,要求成员至少必须具有148的智商。
我们可以想到许多类似这样的、基于基因的差异。
例如,有的人可能比另一些人天生就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在更长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由于刻意练习取决于能否以这样的方式保持专注,所以,这些人可能比其他人天生就能够更加有效地练习,因而从练习中更大地受益。
再比如弹钢琴,有些人的手指确实修长,因此他们弹起钢琴来自然会有一般手指比较短的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就像咱们小时候听到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天生条件好、跑的快,但是架不住它懒啊。因此练习是决定某人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最终成就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如果基因、天分在其中发挥作用,那么,它们的作用会慢慢消失。
第二节 总结
作者的思想:
普通人只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训练,同时进行及时的反馈搜集和训练方法调整,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一定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大师。
并且作者从统计结果上来看,验证了天分、智商等优势只在初期作用明显,后期的差距就是在心理表征的数量和质量上。
简化一点的话就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他经过科学的且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逆袭,智商和天分等没那么重要。
也就是以很久以前知乎上流行的一句话: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不过笔者觉得话还得说回来,因为“不怕富二代有钱,就怕富二代比你还努力”,在同等努力的情况下,天分、智商高的那位所取得的成,大概率是比资质一般那位要多。但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预测,花花世界诱惑那么多,一个人的一生变量又那么多,富二代能不能抵挡住诱惑谁也说不准。
所以,我们还是持之以恒的追求卓越,成功自然会随之而来。